生活中,有些人声音微弱,脸色苍白,甚至身体总是很虚弱,容易头晕。如果看起来“病怏怏”的话,从中医的角度来说,这类人大多属于气虚体质,这些症状也是气虚引起的。气虚也是中医的一个术语,但大多数人对它的理解并不深刻。所谓气虚是什么?
从中医角度看气虚
气虚是中医经常提到的一个问题,是指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。中医认为“气”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,包括肾气、肺气、脾气、心气等。因此,气虚可分为肾气虚、肺气虚、脾气虚证和心气虚证。
气虚患者多为先天不足所致,也有后天过度劳累、大病久治不愈或肾、脾、肺等器官功能异常所致。中医认为气虚涉及五脏,因为气分别藏于五脏。《素问五藏别论》中提到“所谓五脏藏精不泻”,可见气虚必然与该部位功能异常密切相关。
其实中医认为,人体的生命活动,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元气盛衰的运动。元气充足者精力充沛,气虚者身体机能低下,抗病能力下降,从而引起各种症状。
气虚的表现:
根据中医对气虚的分类,气虚患者有不同的躯体表现,但具体表现有五种:
首先,如果脾虚,患者会出现乏力、气短的症状。这是因为脾在中焦,主气血运行。脾若虚弱,水谷运化受影响,气血不足。此外,气虚后脏腑功能会下降,所以也会出现体虚气短的症状。
其次,心气不足或肺气虚患者会出现自汗,即即使不运动也会出汗。由于皮肤与肺的健康密切相关,而血管受心气亏损的影响,津液的固摄作用下降,所以患者容易出现自汗症状。
而且气虚还会导致肾功能下降的趋势。肾位于腰部,属于藏精藏气的部位之一。气虚导致的肾功能下降,会导致腰酸背痛、排尿增多、呼吸变浅等问题。
那么,气虚也会引起心悸,尤其是心气不足的患者。心气不足,血管得不到鼓舞,无法调理,而患者则心悸气短,乏力。
最后,肺气虚患者常出现胸闷咳嗽的症状。这是因为当肺气虚时,水液代谢调节能力和抵抗外邪的能力会下降,所以常出现咳嗽、胸闷。
对于气虚患者来说,补气是关键。中医补气的方法有两种,一种是食疗,一种是穴位艾灸。那么这两种方式是如何进行的呢?
1.食疗:气虚益气,用黄芪还是人参?
食疗中常用黄芪和人参补气,二者都有补气的作用,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。
人参除了补气之外,还有止渴生津、安神的作用,补气的效果会比黄芪好。但黄芪除了补气之外,还有人参所不具备的利尿消肿、升阳固表的功效。
人参适用于气虚的重病或慢性病患者,因为气虚患者,如气喘、神疲乏力、自汗、心烦失眠、心悸失眠、健忘等,都可以吃人参补气。
但是,它不适合非常虚弱的人,经期的妇女,感冒患者和高血压患者
艾灸关元、神阙、气海穴也能活血益气。关元穴位于肚脐下三寸,神阙穴为肚脐,气海穴位于这两个点的中间。在这三个穴位进行艾灸时,可先覆盖一层生姜,再用艾条烘烤,可有效增强阳气,改善气虚。
未经作者许可和授权,禁止转载。
最新食品产品代金券免费领 > > > 领淘宝券 领京东券 领拼多多券
最新更新
鄂ICP备12009513号-2 鄂公网安备42120202000528 Copyright © 2012-2024爱裙哥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