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板桥养生长寿有秘诀 原来关键在这里

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逝世,享年73岁,在当时绝对是高龄,可见他有很好的养生之道。据说他曾在一封家书中讲述了自己的养生之道,可以概括为:天亮吃米粥;饭后散步;每天定时静坐;迷茫也不用担心;睡觉前理清思绪。

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病科主任医师牛学恩认为,郑板桥的这些生活习惯充分体现了“护脾胃”、“养心”之道,这也是他健康长寿的关键。

天亮吃米粥

有三个重要因素:天亮、起床、吃米粥,其中蕴含着天人相应的中医思想。当太阳即将升起,自然界和人体的阳气开始运动时,人们也开始起床。胃经当季(早上7 ~ 9点)是消化食物的最佳时间。米粥,也就是大米粥。根据五行学说,稻谷等粮食属土,脾胃也属土。五谷进入胃中,容易消化吸收,所以能养胃,迅速为全身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气血。我们之所以吃米粥,是因为米粥最容易消化吸收,适合早上吃。

饭后散步。

民间有句话叫“饭后百步走,能活九十九”。其实不管是百步还是千步,都是一个大概的数字,细节因人而异。

饭后适当运动,有利于气血畅通,能促进脾胃运化。但如果运动过量,会影响胃肠道的血液供应,阻碍食物的消化吸收。而且,在胃中食物未消化阶段,大量运动,其重力作用也容易引起胃下垂。《黄帝内经》中强调,饭后“四肢微暖衣”是指饭后伸胳膊抬腿,感到全身微热时,达到活动的“度”。

每天定时静坐。

养生有三个境界:先养身体,再养气血,最高境界是养心。《黄帝内经》中有一段话:“肝受血能见,足则行,掌受血能持,受血能射。”这段话的意思是,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,在气血充足的情况下才能正常运转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当我们看东西,听声音,走路,拿东西等的时候。我们都消耗血液和气体。如果我们因为看、听、运动而过于快乐,我们就会悲伤,过多的血和血会消耗在这些地方,不足以保护我们的心灵。所以,每天定时排除杂念,闭上眼睛安静地坐着,对维持心态是有帮助的。

可以选择早晚各静坐10分钟左右,然后一起按压太冲穴(足背上大脚趾与第二脚趾之间的关节前方凹陷处),对缓解视疲劳也有帮助。

如果你“迷茫”也不用担心

牛学恩说,消化内科门诊90%以上的胃肠疾病都是由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。过多的抑郁和忧虑导致肝气郁结,长期的抑郁和过度的思考容易消耗悲伤的精神,精神压力过大导致全身气血循环不畅,导致肝气侵胃,伤害脾胃,阻碍脾胃的正常功能。这个时候,消化系统疾病就容易找上你。

因此,脾胃保健、精神护理和放松都被强调,这与郑板桥“很难糊涂”的人生哲学相似。

“迷茫”并不是真的愚蠢,而是了解世界,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和心理压力的明智之举。量力而行,顺其自然,遇事能承受,能放下,有助于身心健康。

睡觉前理清思绪。

根据中医,当阳进入阴时,

最新食品产品代金券免费领 > > >  领淘宝券   领京东券   领拼多多券

最新更新

关于爱裙哥|联系我们|免责声明|网站地图

  鄂ICP备12009513号-2 鄂公网安备42120202000528 Copyright © 2012-2024爱裙哥 版权所有